2019年1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在南京大学高研院做了题为“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外国语学院教授何成洲主持。
王宁教授从“文化启蒙手段”、“意识形态工具”、“向世界开放之窗口”、“重绘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版图”四个层面来探讨翻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发挥的重要角色。首先,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中,翻译作为一种启蒙的工具起到了将中国人民从黑暗和愚昧中解放出来的作用。其次,在中国革命进程的不同阶段,翻译又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意识形态工具的角色。熊得山、朱执信、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翻译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根据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翻译了《毁灭》、《母亲》、《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革命文学作品。第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第二次文化和文学翻译的高潮,尤其是90年代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广泛地参与到现代性的“全球本土化”实践中。最后,王宁教授建议,由中外译者合作,国际著名的出版机构出版,将中国的思想和文学译成主要的世界性语言,从而与西方乃至国际学界进行平等的对话。
讲座结束后,王宁教授就翻译理论如何推进、国家形象如何在翻译中建构、人工翻译能否被机器翻译取代、“世界翻译或世界译学”概念是否可行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最后,王宁教授认为,中国学者也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声,讲出和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北欧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高研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