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易卜生诞辰190周年,2018年3月30日,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报告厅举行了“易卜生、跨文化戏剧与数字人文研究”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主持,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淮阴工学院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展开讨论。
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主任Frode Helland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Distant Visions—Using Digital Humanitie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Global Success of Henrik Ibsen’s A Doll’s House”的演讲。他用远读的模式,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改编和演出的量化分析之中,这种新的学术潮流和研究方法,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方向性的改变,引发我们对人文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反思。何成洲教授将远读和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发表了 “作为事件的世界文学:易卜生与当代中国小说”与“易卜生与世界戏剧:《培尔·金特》在中国的改编演出研究”的精彩演讲,将数据库的方法应用于易卜生的戏剧批评,探讨了易卜生戏剧在中国文学中的本土化特征。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汪余礼教授发表了题为“真情、感通、隐象与《玩偶之家》的巨大力量”的演讲,详述了感通、隐性艺术家等概念,并提倡审美感通学的戏剧批评方式。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戎女教授以河北梆子对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改编和演出为素材,探讨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改编与接受,为跨文化戏剧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范式。南京财经大学孙冬教授通过《海达·高布乐》改编成粤剧《心比天高》的舞台策略与呈现,分析跨文化戏剧中的在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胡玄评析了根据易卜生的戏剧《海上夫人》改编和演出中的当代中国女性形象。
演讲之后,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俞建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陈爱敏教授和许诗焱教授、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系陈恬副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瑛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陈琳副教授等与会专家就易卜生跨文化戏剧相继发言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何成洲教授发表总结致辞,高度赞赏了易卜生中心在推动世界易卜生研究的杰出贡献,指出跨文化戏剧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现状与趋势,并展望数字人文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美好前景。